经济五十词(1)——看不见的手

在最初来自国富论的理论中,亚当·斯密是这样来描述看不见的手:

“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简单来说,亚当·斯密认为,假如每个人都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是会让社会变得更加有效率,可以说,这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假设之一,即理性人假说;而后来者也根据理性人假说提出了供求的一般均衡曲线以及完成了完全市场假说。

经济学的目的有二,一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协调社会的利益关系;在理性人的假设下,供给方与需求方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即对于供给方来说,降低价格的同时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对于需求方来说,当前的价格购买多少单位的商品比较合;在双方博弈下,能够找到一个价格,使得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均衡,同时双方效益最大化,从而达到目的一。而对于商家来说,当社会同时存在多个商家时,应该怎样来定价,是否退出市场等等因素会不断影响价格,使得最后与需求达成均衡,实现目的二。

而与“看不见的手”相对应的就是“看得见的手”;看的见的手则是指政府的宏观掌控,看得见的手背后蕴含着对于人性的不信任;在社会主义人士看来,在自由的经济市场中,存在着马太效应,资本阶级通过剥削剩余劳动价值“不劳而获”,只有通过政府调配,实现共同富裕。

但在现实中,两者都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在自由市场中,信息完全公开意味着没有办法获得超额利润,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的行为,供求其中一方就可以获得比同行业更多的利润,假设人都是自私的,追求社会效益的,那么就注定会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产生,甚至于产生经济崩溃。而对于看得见的手掌控下的计划经济社会,因为政府很难收集到社会的需求,而企业主没办法获得利润从而产生激励,使得社会发展及其缓慢。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使用,只是相对于中国来说,欧美的政府管控力度较少,而且没有国企,市场中垄断企业没有太大的管制,同时大企业破产的案例也多于中国,但是另一方面,其经济发展较慢,公共设施建设弱于中国,行业竞争也不如中国,例如在联邦快递垄断的运输业,有人戏称蜗牛都比他们快。

可以说,近年来,看不见的手受到金融心理学、效用说等理论的冲击,但是不得不说,理性人假说帮助经济学提炼出一般规律,从而解读建立起经济学的大厦,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之名不愧于此。


评论
热度(1)

© 清粥小菜 | Powered by LOFTER